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城区环境保护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环境质量,保障群众健康权利为中心,紧抓机遇,奋发进取,完善管理,强化污染防治,在整体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外,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跃升了新的台阶。现将区环保局2011年工作情况和2012年工作计划报告如下:
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清城区环保局事业迅速跃进的一年,经过成立2年多的时间,区环保事业由小大到,从弱变强,逐步走上独立环境监察执法和环境建设项目独立审批和竣工验收,环境保护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为全区发展提供软基础。
严控新污染源产生,督促旧污染源治理,区域环境质量从整体上逐步得到改善,保持质量优良。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主要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均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为良好级别。北江段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二、三类水质标准;乐排河水质恢复趋势良好,全区主要江河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功能标准,其他区域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整体水质较好;我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声环境质量达到地方相应的功能区划标准。
二、强势执法力度落实到位,实现区域环境安全稳定。
环境执法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着力提高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确保全区无环境污染事故。
一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势遏止环境污染。截止12月上旬,全区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1085人次,检查企业682家,针对检查中发现有一些企业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停运、运转不正常,污染物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共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3起,取缔5间非法金属硫酸加工厂。对17家企业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共计罚款13.3万元。
二是加大信访查处力度,解决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信访工作纳入重要日程,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将集体来访、联名来信、同一问题来信、来访、来电3次以上,以及上级部门转来、领导批示的案件列为重要环境信访案件,集中力量及时进行调处。截止至12月上旬,共受理群众投诉252件,其中结案252件,结案率100%。对于每件信访问题都能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对群众问题做到书面答复,信访处理率达100%,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有效防止了群众上访事件的发生,把社会矛盾化解于基层,维护了社会稳定。如
三是高度重视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成立了办理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分管领导和具体承办人,召开了议案提案办理工作座谈会,促成了办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今年收到人大、政协议案共2件,并按要求按时办结,其中骆燕奕委员《关于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的建议》的重要提案,能及时反复研究,落实重点,从关注民生,严格执法,着力保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等8方面向政协委员会汇报,获得了区政协及提案人的高度评价和满意。
三、严格调控环境项目审批,遏力防止生态环境污染。
紧抓机遇,促进清城区环保职能扩展,在争取市下放部分环保监察执法、环境项目审批验收等权限后,进一步加大环境建设项目“三同时”的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切实扭转“重审批、轻管理”的状况。
一是以服务大局为重点,精简审批手续程序。继续精简现场勘察、总量核定、审批文件制作等环节,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服务企业和群众,做到严格要求,依法依规进行审批,同时,切实加强“三同时”项目建设期间的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并按规范要求做好竣工验收。今年以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32件,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审批13件。
二是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在环境管理中的前置作用。严格执行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污染物排污许可证换证制度,要求许可证有效期满三个月前,必须申请换证。逐步扩大排污许可证的发放范围,结合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从严监督管理,今年以来办理、换改和年审排污许可证27件。
四、突出环境污染专项行动,环境综合整治效果明显。
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对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物、噪声、油烟、校园周边环境、查处无牌无证经营等专项整治,采取“回头看、防反弹”、“防扰民”等措施,落实整治成效。
一是流域污染整治成效明显。结合当地实际,抓住重点行业、敏感地区开展集中整治,着力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杜绝污水排放,采取一经发现立即取缔的严厉措施,从而使环境面貌大大改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乐排河水质继续保持四类水质,整治成效突出。对于巴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今年省厅在碧桂园及清城区政府召开“三市三区”巴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协调会议,积极主动多次会同市环保局、花都局到现场实地分析调查研究,同时到广州市环科院和专家一道召开了巴江河流域环境综合整治研调会,最后由广州市环科院编制巴江河流域环境整治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项资金申请等方案报省环保厅审批。对于巴江河流域上游乐排河实行严格监控,对一切污染行为,发现一宗处理一宗,把污染遏止在前,不能让污染苗头出现。
二是养殖污染整治成效突出。针对饮用水源和重点流域水源水质的保护,进一步清理北江河、大燕河、乐排河以及文洞等及其支流沿岸养殖场污染,对东城街广生猪场、源潭镇联益猪场等污染养殖进行重点整治,督促广生猪场完善排污措施,达标排放。对于文洞河沿岩岸畜禽养殖场,及时组织清理,共拆迁违规建设禽畜养殖12间,有效杜绝了农业养殖污染江河水质,保障了重点流域江河饮用水源安全。
三是拆解业入园工作基本达标。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石角再生资源示范园区的建设,协助当地抓紧督促入园工作。目前,杰成、和兴、嘉利安、华清工业园等园区共规划厂房609间,已入园经营536间,其中杰成97间,和兴78间,嘉利安113间,华清工业园248间,全部入园率88%。
四是源潭陶瓷城的整治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加强整治,制定规范。对陶瓷城环境整治上,狠抓路面整治,突出源头治理,美化路边环境,铁腕整治陶瓷行业。二是深入研究,积累经验。为积极探索陶瓷产业转型的升级,我局牵头于
五是率先在环保领域开展查无工作。为有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推动我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在全区贯彻落实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工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查无工作。根据第一次检查情况统计,全区无照经营户约1126户,其中,加工制造业521户,餐饮娱乐业416户,居民服务和其他社会服务业106户,畜禽养殖业83户。对于符合条件的经营户,采取公开受理、集中办证等方式,为无证无照经营户办理环保手续和排污许可证办证服务,受理结束后,将办理情况反馈,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企业及经营户进行通报或关停取缔处理。
五、强化环保队伍标准建设,提高行政执法服务能力。
一是壮大发展了全区环保机构队伍。全区环保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环保系统现有工作人员83名,环保执法车辆9台,配备执法基础设备,2011年10月,局增设了环境管理股和环境监测站,环保机构逐渐完善。
二是加强对环保部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继续坚持每周学习制度,以部门分别组织学习,单位考核的形式,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强化干部职工理论、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创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基层、学习型环保队伍。
三是增强了环保事业的奉献精神。教育干部职工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原则,文明执法,坚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坚强信念,做好人民群众信任的环保使者。
四是完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重新编修行政管理及工作规范制度,严格执法管理和行政程序,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坚持原则,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环保卫士。
六、环境宣传教育深入到位,社会支持环保氛围高涨。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是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基础。始终对该项工作非常重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积极发动,不断开拓环境宣教社会化道路。组织发起护绿行动,发动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高考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加强中高考期间噪声管制,全区环保部门加大加强巡查,值守各考点,制止晚间施工产生噪声污染和考场周边噪声干扰,为考生创造安静的学习、休息和考试环境。在世界环境日活动和“六五”普法期间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印发有关环保政策、法规、知识的小册子720册,通过一系列环保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号召全社会动员起来,形成“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的爱护环境高涨氛围。
七、全力抓紧中心工作落实,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努力发挥环保部门职能,加强部门自身建设,以部门的影响力和综合力,协助配合有关部门单位完成区委、区政府各项中心工作。
一是继续巩固城乡清洁效果。重点整治了市容环境卫生、农村卫生环境、违法建设、陶瓷城环境污染以及工业园区环境等当前一些影响城乡清洁环境的突出问题,使城市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洁、齐、美”的城乡环境得到保持。
二是积极参与各类公益事业。继续开展“双到”的扶贫工作,派出干部驻飞来峡镇华青社区,对石角镇帮扶对象进行了慰问,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8300元,积极帮助困难户解决生活问题。
三是落实市区创建工作。制定了落实措施,和有关部门共同抓好“五城同创”工作(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大全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的环保宣教工作,配合落实区创建全省宜居城乡的各项指标。
2012年工作计划
2012年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巩固成绩,再抓新机遇,再求新发展,将继续围绕区委、区政府奋力比拼珠三角,大力建设“四个中心”要求,积极谋划,重点推进,力争做好各项工作,成为全市环保系统的排头兵。
一、创新环保管理方法,实现向综合管理部门转变。
首先,努力构建上下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合力。落实以镇、街、园区为单元的环保网格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形成各级各有关部门主动参与的全区环保工作合力。其次,在治理技术上,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方法,加大治理力度。在治理手段上,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再次,在宣传教育上,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有效利用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监督力量,扩大行风监督员队伍、热心环保网民及环保民间团体等参与力量,构建最广泛的环保“统一战线”。
二、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做好重点企业行业监管。
(一)积极打造环境管理放心行业,针对各行业具体问题,推出针对性整治措施,拟订“一厂一策”的综合整治方案,科学开展专项整治。
(二)引导服务企业节能减排、开展清洁生产、推行循环经济,举办相应的工作培训班,让更多的企业了解和支持环保工作,实现由“强制性”向“自愿性”的转变。
(三)深化环境监察范围、内容和时段的全覆盖,现场检查范围覆盖所有排污企业、抽查范围覆盖镇(街道、园区),检查内容包括从建设项目管理、固废污染源到排污口规范化情况等各个方面。继续抓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加快固体废物管理机构建设,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率达100%。
(四)对陶瓷企业的清洁生产上,树立1-2个典型,以点带面,通过成功的例子,扩大到各陶瓷企业,要求落实完成污染治理设施的完善及升级改造,完成清洁生产报审工作,对限期整治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区将采取严厉的惩罚或关闭取缔等措施。
三、用好联调工作平台,扎实做好环境信访调处
充分利用好区联调工作这个平台,完善环境信访举报受理工作,严格按照时限要求进行调处,确保环境信访件件有着落,尽量将各种环境纠纷、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施领导接访和包案、环境信访工作例会、分析通报考核等三项制度,强化源头排查有效控制、疑难信访挂牌督办、信息预警、应急预案和内部管理培训考核等措施,有效推进环境问题及时有效解决。基本实现“一控两降两提高”(控制信访总量、越级及重复信访量下降、结案率和满意率提高)的目标。
四、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确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
一是积极配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开头”工作。加大对“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东城、横荷、乐排河、洲心等污水处理厂的协调工作,确保污水处理厂完成所有前期审批手续;二是继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环评关、验收关,尤其是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项目审批各项规定,切实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三是强化对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督管理。确保所有治理设施高效稳定运行。四是引入市场和法律机制。实施征收超标排污费、减排保证金和绿色信贷等制度,倒逼、推动企业治污。
五、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依法从严从重查处各类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市、区确定的重点督办企业,要明确整治要求,加大督办力度,确保按时整治到位,对严重污染环境、治理达标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开展经常性巡查和突击检查,保证治污设施、设备正常运转,防止超排、偷排。重视餐饮油烟、厂房烟尘、企业噪声、畜禽养殖等的治理,全面提升我区环境质量。重视农业污染防治,配合农业部门引导农业种植大户减少农药、化肥用量,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新农药,推广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防止畜禽养殖粪便直接排入河流,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六、继续加强环保机构建设,锤炼一流的环保队伍
一是进一步加强环保系统行风、政风、党风建设。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全面提升队伍素质。二是全面加强各项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环境应急中心,对照全国环境监测站建设标准要求,全面提升环境应急能力。三是完善机构设置和标准化建设。加强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环境监测站机构设置,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增配现场监察设备及车辆,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建设环境监察办公用房,全面提高环境执法监察能力。四是全面建设基层环保所。继续争取市、区支持,在全区建立环保所,配备专职环保员,将环境保护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五是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对于在工作中表现进步,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依照组织、人事等相关文件规定,给予表彰或提拔重用。对不能适应自身岗位,工作能力欠缺、工作马虎、不求上进的,一律按相关规章制度严肃处理。